国家级非遗夏布绣传承与学校教育事业融合实践案例
一、项目简介
夏布绣,亦称夏布刺绣,是流传于江西省新余市的一项在夏布上刺绣的民间技艺,起源于北宋初年,广泛应用于服饰装饰、喜庆婚嫁等方面。2014年,夏布绣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
新余传统夏布绣主要见于帐幔、童帽、云肩、口围、枕顶等实用生活饰品,多是自绣自用、美化生活。后经过民间艺人张小红等实践创新,发展出夏布艺术刺绣,提升了夏布绣的艺术观赏性。新余夏布绣发展迅速,在当地已注册了“夏绣”“渝州绣坊”等5个商标,其中“夏绣”商标已是江西省著名商标,并建立了夏布绣博物馆。
夏布绣常用的针法有透底针、虚实针、乱针、交叉针、旋针、套针等多种针法,刺绣涉及的工序有设计、勾稿、上绷、勾绷、配线、刺绣等。夏布绣注重线条、弱化色彩,因其融合夏布特殊的肌理及富含水墨国画的韵味,使其作品具有色泽古朴、典雅深沉、宁静素雅的艺术气息。
二、融合实践案例
1、实施时间:2013年至今,项目正在进行中且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实施对象: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新余学院、江西旅游商贸学院、江西省开放大学、北师大新余附属学校、新余市仙来学校、新余市城北幼儿园等。
3、实施背景:
夏布绣早期因工艺难度大、制作周期长、市场回报率低等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已陷入青黄不接、年轻传承力量缺失的窘境。加大人才储备,培养传承力量,已刻不容缓。
江西渝州绣坊有限公司是夏布绣保护单位,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打造了一个高素质专业技术研发团队和一支技艺精湛的绣工队伍,已经拥有员工60余人,其中国家级、省市级传承人和刺绣艺术大师、工艺美术大师5名,初级以上工艺美术师20名,外聘专家6名。渝州绣坊集夏布绣收藏、保护、研究、研发、生产、销售、培训、传播等于一体,多年来致力于夏布绣的保护和传承事业,先后成立了生产销售机构——夏布绣艺术馆,国内首家、行业唯一的夏布绣研究研发机构——新余市夏布绣艺术研究所,国内首家、行业唯一的公益展示机构——新余夏布绣博物馆,拥有国家级张小红技能大师工作室、夏布绣非遗传习所、夏布绣非遗研学体验中心,为夏布绣与学校教育融合奠定了基础。
4、实施情况:
夏布绣传承与学校教育事业融合实践主要分为两种方式:
一是非遗进校园。根据学校的办学和课程开展情况,通过在校建设张小红技能大师工作室或开办兴趣班、特色课等方式,推动夏布绣在校园的非遗实践活动,经过渝州绣坊和多所学校的共同努力,现已在江西师大、新余学院和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建成了大师工作室,在北师大新余附属学校、新余市仙来学校、新余市城北幼儿园分别开设了“夏布绣兴趣班”“夏布绣乐活课”和“夏布绣非遗角”的活动课程,建立了针对大学、职业大专、中学、小学和幼儿园等不同阶段的青少年和儿童的非遗校园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和教育融合目标。与大学合作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夏布绣学术研究和设计创新储备人才;与大专职业学校合作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专业技艺型人才,采用“4+8”模式,即每个月4课时由传承人进行现场培训,8课时用于学生技能训练,后期根据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参与目标培育人群,计划在学校设立夏布绣专业,进行系统化培养;与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合作目标主要是进行非遗的文化传播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一般作为兴趣课的方式进入实践活动,致力于让少年儿童了解家乡文化,了解非遗技艺以及提高美育素质,课程安排一般为每周2课时。
二是非遗校外实践。主要是让青少年和儿童走出校园,走进非遗保护和传承基地,走入研学体验场所,走近传承人身边,通过查看在夏布绣保护和传承过程中留下的实物、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观摩传承人在非遗实践中的过程,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夏布绣技艺,去更沉浸式感受夏布绣的技艺和传承。
5、实施成果:在各级传承人和各院校的共融共进下,从2013年至今,夏布绣全面融入了大学、大专、中、小学、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等,线上线下参与学习的人数达10万人次,参与学生基本能够认识夏布绣的历史发展、艺术特色和传承情况,部分学生通过校内外实践体验了夏布绣的艺术创作过程。2016年,仙来学校将非遗项目夏布绣引入了校园,邀请了新余市夏布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小红老师为孩子们进行讲座,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学校还开设了夏布绣“乐活”课堂,以走班制的形式进行教学,此举在仙来学校创建文明校园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2017年被评为首届“全国文明校园”;江西旅游商贸学院引入夏布绣项目,建立了大师工作室,获批2019-2021年度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并依托此项目的研究获得省级研究课题。
文:周美庄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
图:新余市非遗中心